金融Q&A

28. 萬點行情真的很冷嗎?

萬點行情真的很冷嗎?

再次上萬點,但投資人不見喜悅,媒體說是最冷的一次.到底這次在結構上有什麼問題?嚴格來說,台股上萬點應該有三次.第一次在民國78年,當時熱錢湧現,主力橫行,台股掛牌公司又少,在錢多籌碼少的情況之下,造就了12682的盛況。在當時是什麼環境造就萬點行情?在當時有以下特色1、有主力就會漲2、有資金就會漲3、能漲停就會繼續漲4、媒體寫就會漲。不管漲多高,大家都無基本面、本益比、營運數字概念,結果萬點結束,一跌也是萬點,從12682跌到2485。
  第二次上萬點是在民國86年(89的上攻視為假突破真逃命)。當時剛開放外資,而又遇電子產業起飛當頭,市場看似重視基本面,但實質上卻在炒題材,所謂有夢最美。在當時,由於市場記取12682的教訓,所以很重視營收成長,與未來發展,但股市一熱,大家又忘了風險,到最後只炒概念,還有未來畫大餅的EPS。結果呢?肥了電子新貴,瘦了散戶荷包。
   比較這兩次上萬點,第一次是敢衝、敢追,手中有股票就會大漲,第二次是只要買電子就對了,只要股價過高追,無往不利,但畢竟電子業中也是良莠不齊,有些大股東趁勢大賣持股,股價從此不振,不少百元以上公司,至今快20年了,還在票面以下,變成大家熟知的雞蛋水餃股。  
  台股經過兩次萬點的崩盤後,萬點變型成有如喜拉雅山的心裡屏障,只要一靠近,投資人腦中馬上浮現"崩盤"的陰影。到了今年民國104年,轉眼間離上次萬點已是16年前的事,此次攻上萬點,外資一面看好,但投資人卻無感,到底為什麼?仔細來探討一下,第一次是主力時代炒籌碼,第二次是法人時代剛萌芽炒題材,而這一次呢?台股已不是單純台灣投資人的世界,而是老外控制的世界。老外操作,一手握有籌碼,一手又有期指與選擇權控制,避險容易,而投資人呢?看基本面好像不對,技術面又搞不懂,買的股票居然不隨大盤漲而漲,更糟的反而還下跌,而且是大跌,說無感,還不如說,是套牢以自身難保,還有什麼能力去參與點行情?那此次結構有是什麼?此次上萬點以下特色1、撐起指數大旗的是權值股,尤其台機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2、老外掌控台股,把國外"預估"獲利模式帶入股市,也就是能成長公司,本益比苦已到25、35甚至45倍,但要是有前景有隱憂的,管你本益比10倍照殺無誤。這種分析"成長性模式"牽涉甚廣,老外可以給高本益比,但不會高不可測,而有些卻給低本益比,儘管你是成長公司,簡單講本益比看似有意義,但實質卻是空虛的,沒標準的。此刻基本面看似重要,但對投資人而言猶如"霧裡看花"當然在賺不到錢的情況下,對於萬點便心有餘而力不足。
   那又要如何讓自己對萬點有感呢?既然基本面已像在模糊地帶,那還不如用最強的技術面工具求規範。例如看似不錯的公司,但在股價上卻是不漲反跌,簡單講,技術面告訴你不對,你要相信技術面,而最後你必然發現,這些不漲的公司,在後頭真的有一大堆利空在排隊。再來,在技術面已走向多頭的公司,不管你熟不熟悉,請你相信一件事情,股價會走多,後頭必有利多也會有人用真金白銀買上來,所以技術面才會轉換成多頭。
   此次萬點不管過不過已不重要,台股在30年內掛牌公司幾乎增加10倍,會漲會跌早已分道而走,只要看懂了股趨勢,自然會引導你去選擇對的公司買進,而不對的公司,別與他爭辯,先跑為妙,甚至放空也行。時代的變化,會造就一堆英雄,但也會讓不少狗熊一一現型。你是哪個"熊"就看你如何下決心去提升自己,一切選擇在自己手裡了。
 
 
 
 
 
 
 
 
 
 
 

> 發佈日期:2015-05-19 18:08
上一則返回列表下一則
聯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