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Q&A

33. 我的同事「不是人」103.12.01

機器人產業新紀元  103.12.01

機器人衝擊全球經濟
同事、店員、甚至醫生都是機器人

 

  能想像有一天,身邊週遭的同事、超商的店員、餐廳的料理者、甚至連醫院看病的醫生都是機器人,隨著科技大躍進,具有人工智慧的服務型機器人愈來愈聰明,以前在電視上或電影上才能看到的情節,現在已搬上現實生活,這對一般生活上將造成重大改變,而機器人的出現甚至威脅到【身為人類】你我的工作,未來趨勢大師傅瑞甚至預言,2030年之前,有將近20億個工作機會消失,這代表你我將可能失業,這該如何應對?

牛津大學報告:美國47%被機器取代
 

    牛津大學發表了一份名為《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ment)的研究報告,報告分析了700種常見職業後,列出十大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其中包括電話行銷員、房產背景查核人員、手工裁縫 、數學技術員、保險核保人員、手錶修理師傅、貨運運輸人員、代理報稅人員、照片沖洗和沖印機操作人員和銀行開戶頭客服人員。報告認為,美國有多達47%的工作將由機器取代人工。
澳大利亞的《國際工商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最近報導,牛津大學奧斯本教授(Prof. Michael Osborne)說,和其它工業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未來20年內減少一半的就業機會,這些就業機會將由機器代替,現在全球的工業發展趨勢都在研究如何由機械或機器來進行思考性的工作,回顧過去數十年,多種工作成為歷史:加油站服務員、銀行櫃檯出納員、記帳員、收銀員和電話操作員等,辦公室書記、秘書和出版社工作人員也將面臨淘汰,谷歌研發出自動駕駛車,意味著物流工作自動化時代降臨,以後可能不再需要司機,機器就可代勞。根據估計,機器人在未來將取代人類社會幾乎所有的傳統職業,包括汽車駕駛、製造業、農業、消防、食品服務和警察的工作,澳大利亞媒體ABC採訪了悉尼的碼頭工人巴托洛(Ben Bartolo),巴托洛說,由於僱主計劃把自動化科技帶進碼頭,機器人將用來運輸碼頭貨物,他即將失去工作,巴托洛只是180個面臨解僱厄運工人的其中一個。感應器研製益發精良,使機器人能夠生產出更高品質的產品,也比人工更可靠,犯錯率更低。例如西門子通過結合數字生產模式與實際生產,其電子工廠增加了4倍的生產率。同時,每一百萬件生產出的成品中僅有12個次品,大大減低了錯誤率,完成最終成品的時間最多可縮短50%。此外將衝擊未來中產階層就業。


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院:機器人過度發展的危害   
 

    加拿大卑詩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院教授桑德斯(Adam Saunders)和麻省工學院(MIT)教授Erik Brynjolfsson合寫的【人類與機器之戰】提到,智能機器人正以幾何級數般的速度引發經濟和就業變革,在這輪新科技創新過程中,中產階層將逐漸消失,他們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科技發展已經影響到勞動力市場各個領域」,美國著名IT研究諮詢公司Gartner Group研究報告說,「許多商業及企業高管低估智能機器的潛力,在7年後,高智能機器人將對商業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未來幾十年,高智能機器人將取代數以百萬計的中低產階層的工作,智能機器主導的勞動力市場工作流失量將超過新增工作數量」,但過度依賴機器人真的好嗎?許多科幻小說或電影題材不正都是,過度智能化的機器人所引起的災難,所以電腦高度發展或將帶來毀滅性結果這有待日後見證,【就業的未來】最後說,資本主義的深化對熟練工人需求造成影響。19世紀,製造技術很大部份取代了技術勞工完成簡單任務;20世紀的電腦革命衝擊了中等收入的工作,面對來勢洶洶的電腦化趨勢的衝擊,現在的低技能勞工將被重新安置到一些需要創造力和社會智力等不容易被自動化的工作上,人類現在已抵不住電腦化趨勢而節節敗退,工人必須避開電腦化競爭,設法生存,現在科學家甚至在研究如何讓電腦承擔思考性工作。當電腦可以思考,繼續發展下去會造成甚麼結果?
「軍事和經濟壓力促使自動機械系統迅速發展,具有自我意識的殺人機器將無可避免地造成人工智能終結者,結果給人類帶來滅亡。」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故事內容,而是電腦科學家奧姆亨卓(Steve Omohundro)最新發表在【人工智能實驗與理論】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Theore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中的預測,機器的功能已漸漸取代人類,奧姆亨卓等一些科學家已經預料,電腦超越人類遲早會發生,若希望奧姆亨卓的推測不會成為事實,那人類對機器的研發和依賴應適可而止。

台灣的機器人產業發展
 

    智慧工廠商機興起,台灣在全球智慧工廠自動化領域中關鍵板卡類市佔率達50~55%,已佔有一席之地,台灣在機器人產業的實力已開始受國際重視,美國Robo Stox ETF也將台灣鴻海(2317)、台達電(2308)、東元(1504)、上銀(2049)、亞德客(1590)5家納入成分股。根據Boston Consulting Group報告,若以美國製造成本指數為100去評估各國製造優勢,台灣97分略優於美國;而中國為96分,成本優勢比印尼83分、印度87分都要差,預估2015至2016年中國製造優勢將劣於台灣,世界工廠優勢不再,也帶動製造業掀起智慧工廠升級風潮,資策會MIC研究報告指出,智慧工廠產值今年將達166.55億美元(約5000億元台幣),年增率7.1%,其中複合年成長率在2015年之後達7~11%,雖然智慧工廠只佔自動化市場2成比例,但商機展望樂觀,至於台灣供應鏈在智慧工廠產值比例不到5%,主要扮演零組件供應商角色,台灣廠商量能集中在零組件上,台灣上市櫃工業電腦產業在工廠自動化板卡的全球市佔率達50~55%,但到終端系統市佔率才僅僅2%,顯示台灣產業能量集中在零組件,整機出貨比例過低,不過對於台灣廠商在機器人產業的積極態度,如鴻海跟台達電發展機器人已久,但多為自用,少數業者如上銀才對外銷售,不過台灣機器人產業實力仍受到國際重視,美國Robo Stox ETF最新公布的成分股全球名單,台灣就有5家入選,這在在顯示台灣在機器人產業價值已經提升,內涵技術含量,而非純粹零組件生產與組裝代工。 

以新思維迎接未來新型態
 

眼見白領機器人也來分食就業市場大餅,每位勞工都在思考「什麼人不會被機器取代?」不過,寶成國際集團策略投資部副總經理李韶午提出不同的角度思考:「機器可以取代哪些人?」他認為,只要不是機械式的動作,所有員工的自主邏輯思考及判斷決策能力都是機器無法取代的,企業需要很多的「智慧勞動力」來提升其生產、管理與行銷等能力。而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在參加完2014年的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14年大會後則指出,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有以下五種:低階服務(如掃地工人)、高階決策(如總經理)、與科技連結(如機器人設計者)、與溝通連結(如導遊)、平台設計與整合(如整合行銷業者)。未來工作類型將不再和傳統一樣。陳超明說,以前大家要的是一個「職位」(job),進一家企業(而且最好是大企業)上班,朝九晚五,守住一個飯碗,等老闆發「薪水」給自己;但是未來大家要的是「工作」(work),例如攝影師或自由作家,靠自己的專業來換取「收入」,而不受雇於某家公司。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因此,未來有很多想像空間。傅瑞對未來的看法很正面,他認為在未來適應力是必須具備的條件,對於改變要有彈性,並且努力改變。他還說,「未來有很多機會,想到這裡,就讓人感到興奮而且活力充沛,我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是這麼覺得。」
如果你也是個充滿改變能量的人,相信你一定可以因應這個工作未來!
 

> 發佈日期:2014-12-01 16:47
上一則返回列表下一則
聯絡資訊